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管理
太极溯源 » <<赵堡太极拳考源>>

<<赵堡太极拳考源>>

周荔裳 (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审) 2013-10-10 19:10发表
阅读次数 1889

    近年来,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各式太极拳纷纷亮相,除原有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外;还有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太极长拳、武当太极、六房太极、如意太极、禅门太极、赵堡太极、和氏太极……等。于是,太极拳源流问题又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


 


在职任《中华武术》杂志副主任兼记者期间,结识了不少太极拳名家,涉猎了不少流派的太极拳,参加了一些太极拳学术活动,并就太极拳的源流、技术特点等问题与各流派太极拳传人进行过探讨。还于一九九三年八月亲赴河南温县的陈家沟及赵堡镇进行过采访和调研。在赵堡镇与赵堡太极拳总会的核心人物及赵堡镇一些太极拳传人进行座谈;深入各老拳师家各太极拳辅导员,赵堡学校观看了赵堡太极拳、械的表演,阅读了他们各自保存的赵堡太极的重要资料;如: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的手抄本,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观看了《永安寺碑记》,并对以上情况作了摄影和报道。


 


现拟就个人所掌握的资料对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及陈清平其人谈一管之见,供同好者研究参考。


 


一、 赵堡太极拳不是陈氏太极拳新架


 


1 从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嶺为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所写的序言(以下简称《序》)及其为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所写的《太极拳谱的题词(以下简称〈题词〉)》比较分析,说明赵堡太极拳不是陈氏太极拳新架。


 


《序》曰:余观其拳系师承怀庆温县蒋先生发其术由来已久矣,其术神理奥妙,通天地人而成一家,……技也近乎道矣!余酷嗜拳法,厉访名家,冀得其精秘,不料今得杜先生育万所著。秘而不传太极拳图解十三样,公之同好,方觉太极拳名实相符


 


《题词》曰:吾宗温人,天纵英义,实辟拳宗,悉本太极,其嗣昌之,推阐以易


 


陈泮嶺认为赵堡太极乃师承怀庆温县蒋先生发名实相符的太极拳;而陈家沟太极拳则是由温人英义,悉太极,推阐以的一种拳种术。


 


陈泮嶺先生亦为武术名家,当时,也是河南省国术馆馆长,也是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是教育部及军训部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他酷嗜拳法,厉访名家,他十分明确地指出杜元化所著德太极拳其术由来之久矣,是师承”“蒋先生发的,是名实相符的太极拳;却只字未提此太极拳是陈氏拳之宗派,是陈氏所创;而陈英义之拳,只是太极,以推理与阐述的一种拳术。


 


《序》中还写到其(指杜元化所写的拳)最妙者,始由天道起,中抱六十四势,每势能够十三样手法,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终。赞赏、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题词》中陈泮嶺先生只说愚耽国术,所见多矣,功用之神,莫若此极只赞赏了陈家拳的功用之神


 


关于陈氏太极拳是炮捶,是忠义拳,或是洪洞通背拳的问题。唐豪先生也曾承认陈沟长拳谱与明朝戚继光拳经相同的有二十九个势陈沟长拳谱的歌诀完全和戚继光拳经相同的有六句,且洪洞则作七星势拳足相顾……等。而唐先生仅据他去少林寺和陈沟调查,少林寺僧既不会陈长拳,也不知道有长拳,寺里更没有长拳,就武断地认为洪洞通背拳的拳谱是随便捏造,还根据洪洞的长拳谱比陈长兴家传的长拳谱错别字较多证明陈长兴的家传长拳谱早于郭永福的传谱的结论,甚至得出如果长拳不是陈沟外传,不会得有这样的痕迹


 


《中华武术》杂志一九九二年第九期至一九九三年第二期连载了山西霍县张从俭、张小平整理的洪洞通背拳,其拳经总论与陈长兴太极拳歌诀几乎完全相同。这一事实已在太极拳界引起关注:有人认为洪洞通背拳:是陈氏太极拳失传的长拳;是陈氏祖传的长拳,也就是陈王廷创陈氏太极拳所本之祖拳;陈氏太极拳就是洪洞通背拳。


 


此两拳之间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处暂存疑。


 


2 赵堡太极拳为蒋发所传


 


据《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始》称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万历二年(一五七四年),世居小留村。至二十岁(一五九六年)学拳于山西省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后蒋发传邢喜槐,邢传张楚臣,张传陈敬柏,陈传张宗禹等八百余人。其后传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清平先生传其子景阳及本镇其少师张应昌、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尧,历代传人很多,不能备载,以上所录诸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


 


这段文字说明:


赵堡太极拳为蒋发所传;


 


蒋发之师是山西太谷县人王林祯。(王林祯是否是王宗岳,由于资料匮乏,不敢断言。但据考王宗岳一七九一年曾居洛阳,后又设馆于汴……”;而蒋发生于一五七四年,显然,蒋发不可能师从晚出生于一百多年的王宗岳,王林祯虽也是山西人,但他是太谷人;而王宗岳则是绛州人)。今新绛县。在山西汾城县之南。


 


赵堡太极拳传承脉络清晰,有据可考。


 


《太极拳正宗》中提及的邢喜槐、张楚臣、陈敬柏等在《太极拳溯始》一节中均有具体介绍。陈清平、陈敬柏、和兆元等的后裔至今仍居住在赵堡镇,吸练赵堡太极拳;任长春之徒,即《太极拳正宗》的作者杜元化(万育,一九三一年考取河南国术馆武士,后留该馆任教)之孙杜太玺,现住在北京,他曾目睹其祖父杜元化撰写该书。


 


其中陈敬柏在《陈氏家乘》中虽有记载,但只用了好太极拳四个字。而《太极拳正宗》中都有较具体的记述:


 


陈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是可靠,所以(张楚臣)将此术全盘授之。其后陈先生欲扩张次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唯张宗禹先生一人。这段话说明陈敬柏既是受教于张楚臣习赵堡太极之传人;又是推广此术之功臣。


 


据我去赵堡镇调查,得知陈敬柏虽也是陈家沟人,但从其宗族第十代陈文华起,即迁至赵堡镇做生意,陈敬柏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八年)的赵堡镇。


 


又据赵堡太极拳总会提供的情况称:在张楚臣、陈敬柏时代,赵堡太极拳名声很大,致引起当时康熙的四皇子胤祯的关注,因此,他曾亲自去过赵堡镇,并在关帝庙题写了《乾坤正气》之匾额。


 


据笔者去赵堡调研发现,至今赵堡习太极拳之风仍十分兴盛,不仅各家各户都练太极拳;赵堡学校(一座上千人的含中小学制的全日制学校)还将赵堡太极拳列为体育课、课间操的内容,还可随意组织几个班的数百名学生集体表演,其气势之恢宏,参与者之众多是相当可观的。说明赵堡镇习拳之遗风尚存。


 


像陈敬柏这样一位在太极拳推广方面卓有成效的人,在《陈氏家乘》中竟只有好太极拳四个字;在陈氏太极拳主要传道系统表中亦无记载。是陈沟有意冷落他,还是另有原因?是否也可说明陈敬柏习练得的确非陈家拳,而是蒋发所传之太极拳?


 


3 从杜育万订补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说明蒋发是将太极拳传入陈家沟和赵堡镇的重要传人。


 


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版权页上有订补者沁阳杜元化育万的字样,据了解杜元化为该书订补了《任脉督脉论》、《重要穴目并歌》及《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三章,并将该书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易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杜补之前二章已列入卷首篇;第三章则列入该书的附录部分;总目录上名为研手法,篇中名之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杜育万为何要将此歌诀放在该书的附录里,为何将《太极拳图画讲义》易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这里反映了杜育万用心之良苦,杜的《太极拳正宗》当时也已成书,不知何故当时未能出版,当局却请他为陈鑫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增补内容,杜在其《太极拳正宗》的首篇《太极拳溯始》中已明确说明赵堡镇所传之太极拳是由蒋发所传的源自老子设教,宓子真传的太极拳;而不是由陈家沟传来的太极拳。为正视听他有意在陈鑫的太极拳书名前加了一个陈氏太极拳的界定,以区别于由蒋发所传之太极拳;为了说明蒋发不是师承于陈家,而是师承于山西师传家,故将《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附录在陈鑫的书内。当时编者亦未提出异议,陈氏族人亦未异议,这就在客观上承认了蒋发是传拳于陈家沟河赵堡镇的太极拳传人;而不是像陈家宣扬的蒋发是师承于陈王廷的。


 


4 从《陈氏家乘》所载陈王廷之事迹者,蒋发不可能从陈王廷习太极。


 


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有人说此蒋姓仆即蒋发。从以上描述可见蒋之技高于陈王廷,而蒋乃太极高手,是否由此又可作蒋不是师从陈王廷之旁证?


 


综上所述,可见赵堡太极非陈氏太极之支派,而是老子设教,宓子真传(宓子即宓喜,号尹文,老子之徒),又云游道人传经数世至张三丰,三丰此传王宗,再传王林祯,传蒋发,再传赵堡镇及陈家沟。此派太极之传承脉络至王林祯前,虽不甚清晰,但从王林祯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柏张宗禹及八百余门徒张彦陈清平张应昌、陈景阳、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武禹襄,则是清晰可见,有据可考的。


 


从而是否得出以下结论:


1 赵堡太极拳由蒋发所传;


 


2 蒋发所传之太极拳是老子太极拳式,张三丰太极拳——即道家太极拳;而不是陈沟太极拳;


 


3 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之创始人;而不是太极拳之创始人。


 


 


 


 


 


 


 



相关热点推荐
<<论山西绛州关于王宗
《 张三丰太极武道思想
<<明代山西王宗岳家族
《张三丰考》
<<赵堡太极拳考源>>
<<张三丰太极拳流派>
“张三丰太极拳论”真

山东武当三丰太极会馆有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三丰太极拳,山东太极拳等项目
版权所有:淄博三丰太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解庄村  联系电话:13864434945(王老师)
网址www.wdtjq.tankehu.com 邮箱wja789@163.com 站长Q Q2469249950  
Copyright © 2013-2017 www.wdtjq.tankehu.com & www.yu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